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风暴测速 > 新闻动态 > 2025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重磅发布!

2025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重磅发布!
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05:50    点击次数:64
2025 年 3 月 12 日,QS 第十五版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揭晓,全球 1700 余所高校在 55 个学科、五大领域展开角逐。这场学术盛宴不仅是高校实力的 “阅兵式”,更折射出全球高等教育格局的深层变迁...

2025 年 3 月 12 日,QS 第十五版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揭晓,全球 1700 余所高校在 55 个学科、五大领域展开角逐。这场学术盛宴不仅是高校实力的 “阅兵式”,更折射出全球高等教育格局的深层变迁 —— 中国高校以 1230 个学科排位(世界第三)的亮眼成绩,印证着 “中国高教崛起” 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突破;而欧美传统名校在保持优势的同时,正面临新兴力量的多维挑战。

一、欧美巨头的 “守” 与 “变”:哈佛 MIT 领跑,跨学科成胜负手

美国高校依然是最大赢家:哈佛大学在艺术与人文、生命科学与医学、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四大领域登顶,19 个学科位列全球第一;麻省理工学院(MIT)则以工程技术领域绝对优势(11 个学科第一)捍卫 “工科霸主” 地位,其计算机科学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、机械工程等学科的垄断性优势,凸显美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持续领跑。

英国高校呈现 “双雄割据”:牛津大学在工程技术、生命科学等领域紧随 MIT,剑桥大学则在自然科学、艺术人文领域稳居前三。值得注意的是,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(ETH)以 3 个学科第一(地球科学、建筑学等)跻身 “非英语区顶流”,印证欧洲高校在细分领域的深耕策略。

展开剩余94%

跨学科能力成为欧美名校的核心竞争力。例如,MIT 的 “AI + 工程” 融合模式,催生了数据科学、机器人学等新兴学科的全球领先地位;牛津大学通过 “人文 + 科技” 交叉,在 AI 伦理、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影响力持续攀升。QS 分析指出,2025 年排名中,60% 的顶尖学科均涉及跨学科研究,这一趋势正在重塑学术评价体系。

加拿大:加拿大有两个学科成功跻身全球前三。麦吉尔大学在矿物与采矿工程学科的排名中位列第 3;阿尔伯塔大学在石油工程学科的排名中则高居第 2。

法国:法国在 6 个学科的排名中表现卓越,成绩斐然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在表演艺术学科的排名中位列第 3,在音乐学学科的排名中则位列第 4。

德国:海德堡大学在古典文学与古代史学科的排名中位列第 7,柏林洪堡大学在这一学科中排名第 10,慕尼黑大学在哲学学科的排名中则排在第 6。

荷兰和意大利:这两个国家是除上述国家之外,仅有的在学科排名中拥有世界第一的国家。罗马萨皮恩扎大学(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)在古典文学与古代史领域连续多年稳居榜首,阿姆斯特丹大学(University of Amsterdam)在传播与媒体研究领域独占鳌头,瓦赫宁根大学(Wageningen University & Research)在农业与林业领域更是一骑绝尘。

瑞典:瑞典在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领域优势显著。瑞典农业科学大学在农业与林业学科排名中位居第 3;卡罗林斯卡学院在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排名第 10,牙科学排名第 7,医学排名第 9;哥德堡大学在牙科学领域并列第 10。

二、中国高校的 “破圈” 与 “深耕”:从 “量的积累” 到 “质的突破”

中国内地高校的表现堪称 “逆袭典范”:1230 个学科排位中,60%(735 个)排名上升,仅 2% 下降,新增学科排位 358 个。北京大学(语言学、古典与古代史)、清华大学(艺术史、环境科学)各有 2 个学科跻身世界前三,标志着中国顶尖高校在传统 “西方优势学科” 中实现突破。

区域崛起与特色突围:复旦大学以 46 个上榜学科领跑内地,其 “AI for Science” 战略推动工程学科集体进位(计算机科学 39 位、化学工程 32 位);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首次进入全球前十(第 7 位),打破欧美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垄断;深圳高校表现亮眼,南方科技大学 4 个学科进入全球前 300,深圳大学材料科学位列世界前 200,彰显 “特区高教” 的后发优势。

科研质量的跨越式提升:中国内地高校在学术声誉、H 指数(科研影响力)、篇均引用三大指标全面突破。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的学术声誉全球第一,中科院大学 6 个学科 H 指数登顶,北京理工大学法学、湖南大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在篇均引用中斩获满分。QS 特别指出,全球进步最快的 10 所大学中,7 所来自中国内地,清华大学 37 个学科排名上升,整体进步率达 88%。

三、区域格局的 “裂变”:香港的 “韧性” 与亚洲的 “群体性崛起”

香港高校的 “触底反弹” 成为亮点:香港大学 55 个学科进入全球前 200,47 个学科排名上升,牙医学(第 2)、教育学(第 3)等传统优势学科持续领跑;香港中文大学护理学(第 5)、香港科技大学数据科学(第 17)的突破,印证 “背靠祖国、联通世界” 的区位优势。QS 评价称,香港高校 63% 的学科进步率,是 “制度优势与学术自由结合的典范”。

亚洲高校的群体性崛起重塑全球版图:新加坡国立大学(NUS)社会科学位列第 10,韩国高校学术声誉指标全球第三,印度理工学院在矿业工程领域进入前 20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,中东(沙特阿美石油大学)、拉美(巴西圣保罗大学)高校在石油工程、牙科学等领域的突破,标志着高等教育全球化进入 “多极化” 时代。

澳洲:在石油工程学科的排名中,阿德莱德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均成功跻身全球前 10;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在发展研究和人类学这两个学科的排名中,也都进入了全球前 10。在体育相关学科的排名中,昆士兰大学位列第 2,悉尼大学排名第 3,墨尔本大学则排在第 6。而蒙纳士大学在药剂与药理学学科的排名中,位居第 4。

新加坡:南洋理工大学在 10 个学科的排名中表现优异,其中材料科学排名第 2,图书馆与信息管理排名第 3。新加坡国立大学在 22 个学科中都展现出了强劲的实力。

日本:日本在四个学科中表现突出。其中,东京大学在现代语言学领域排名第 8,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在牙科学领域并列第 4,东京大学在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排名第 9。

韩国:延世大学在社会政策与行政管理学科的排名中位列第 6,首尔大学在这一学科的排名中位列第 8。

四、未来趋势:AI、可持续与学科 “再定义”

2025 年排名首次将 “就业能力” 与 “可持续发展” 纳入评价体系,折射高教风向的转变:

AI 驱动学科重构: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科新增 34 所全球百强高校,中国高校占比达 23%,清华、复旦、港科大均进入前 20;MIT、斯坦福等校的 “AI + 生物”“AI + 材料” 交叉学科,成为论文引用率最高的领域。

可持续发展成 “必答题”:环境科学学科中,清华大学(第 2)、加州伯克利(第 1)的排名跃升,反映全球对碳中和、生态治理的研究投入;QS 报告显示,90% 的 TOP50 环境科学学科,均设有 “可持续技术” 方向。

人文社科的 “价值重估”:北京大学语言学(第 2)、香港大学地理学(第 10)的进步,打破 “文科衰落” 的论调。QS 专家指出,AI 时代的伦理、文化传承等议题,正赋予人文社科新的生命力,“跨学科人文研究将成为创新的底层逻辑”。

2025QS 学科排名,不仅是一份榜单,更是一面镜子 —— 它照见中国高校从 “跟跑” 到 “并跑” 的质变,也警示着全球高教竞争的残酷性:当哈佛、MIT 仍在 “砸钱” 堆砌跨学科平台,当香港高校在制度优势中寻找新支点,中国内地高校的下一个突破口,或许在于 “特色化” 与 “国际化” 的深度融合。正如复旦大学 “AI4S” 战略的启示:唯有扎根本土问题,拥抱全球议题,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,书写属于中国高教的新篇章。

各学科世界大学排名

艺术与人文

工程与技术

生命科学与医学

自然科学

社会科学与管理

酒店管理学科排名由于存在pre-publication change,最终排名请以官网为准

发布于:广东省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TOP